程序教学
原文:Programmed instruction (andymatuschak.org)
伙计,我发现这些文献实在令人不快。想不到它们在 60 年代竟然这么火。
-
它们坚持一种线性的教学方式,这与熟练的阅读一般都是非线性的相悖;这种方式很难做到随意查找复习内容 (Pressey, 1963)
-
它们过于碎片化,以至于很难看到整体。(传统的间隔重复记忆卡片是原子化的 vs. 间隔重复卡片通常是原子化的,而助记媒介为其赋予结构)
- Pressey (1963):「应当鼓励使用一种『附加的自动教学』,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保留、利用并加强有意义的结构,自动教学的作用在于阐明和扩展这种意义。」
-
这些问题主要关注浅层理解——由于其模式以及对减少错误的强调,这是必然的。
- Pressey (1962):「编程这类教学的人不会巧妙地引导学生的反应,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习;相反,他应该提出一系列生动的挑战,每个挑战通过自动教学得到解决,以此逐步加深理解。」
-
这些问题往往显得居高临下,却又束手束脚,让人感觉像是在「猜教师心里的密码」
但我知道,比如 Little Schemer/Lisper 这样的书非常受欢迎,显然这些文本几十年前也大受欢迎。我在推特上问过,人们分享说他们喜欢其中的反馈,这样他们就不太可能完全迷失方向。
历史
程序教学发生了什么?
在某种意义上,它被吸收到更复杂的(不再是线性的)基于计算机的模型中,比如智能辅导系统。
Rutherford(2003)在评论 Benjamin(1988)时说:「他认为,文化惯性、对技术的抵制,或者『纯粹是对变革的过时抵抗』(第 711 页)导致了机器未能蓬勃发展。他还指出,一般来说,那些似乎否定了师生关系的教育技术(包括教学机器)都未能成功——而师生关系一直被视为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成分。」关于这一点,也可以参考 Dan Meyer 对 GPT-4 在教育中的评论;例如,《很明显这些数学学生对从AI聊天机器人导师那里学习不感兴趣》:「我可以尽可能简单而明确地说,当 K-12 学生在教室里与其他人类一起学习数学时,大多数学生不希望与电脑对话。他们希望与其他人类交流。他们不希望电脑夸奖他们或认为他们聪明成功。他们希望他们投入社交资本的人类夸奖他们,并认为他们聪明成功。」
Rutherford 还指出,程序教学中根深蒂固的行为主义倾向可能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它的失败:这些教学程序的目的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而是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来「塑造复杂的行为模式」。
此外「一位 Harper’s Magazine 的作者(他本人也是程序化教材的开发者)报告称,一些批评者认为程序化教学提供的学习方式实际上只对教材编写者有帮助。」(这与学习别人的间隔重复记忆卡片通常是无效的不谋而合。)
Benjamin 和 Rutherford 的分析中有一个共同主题,那就是 60 年代的文化氛围对程序教学的衰落起了重要作用——当时人们已经开始担忧社会疏离、自由丧失和技术官僚主义等问题。
Pressey (1963) 指出程序教学的根本问题在于它可能因噎废食:传统的散文和语言实际上是很有价值的!
对于已经掌握阅读学习技能的学习者而言,传统的文本材料通过段落、章节和篇章来组织和构建内容。它通过标题和目录清晰地展示这种结构,并通过索引、页眉和页码使所有内容易于查找。因此,学习者有多种工具来帮助他们发展和构建理解。需要时,他们可以轻松地在材料中来回翻阅,跳过已知内容,根据后续需要返回查看,有选择地复习。作为呈现学习材料的方式,普通教科书可能不是最佳选择。然而,教学机器上的成千上万个框架或串联在程序化教材中的内容似乎是最糟糕的方式。...与其努力改进他们的程序,程序编写者不如广泛思考如何最好地呈现学习材料。我们大胆推测,最佳方式可能更接近于传统文本,而不是他们的程序。
阅读 Pressey 的评论格外引人入胜,因为他被认为是自动化教学机器最初概念的提出者,这一概念后来由 B. F. Skinner 进一步发展和推广。简而言之,Pressey 主张从行为主义向认知主义转变。
关键在于,这种方法可能实际上并未产生预期效果。Pressey (1962) 在第 32 页列举了一系列实验结果为零的研究(即与简单阅读转化为陈述句的问题和答案相比没有显著差异)。考虑到测试效应的存在,这一结果令人惊讶,但它可能反映了这种模式对阅读过程造成的严重损害。
B. F. Skinner (1984) 认为,问题可能在于糟糕的写作(这让我联想到写好间隔重复记忆卡片很难)。但他接着指出,这是因为人们有「对人类行为持根深蒂固的观点」,而他认为这些观点是错误的。他还补充道(不出所料),「认知心理学正在造成更多麻烦」。
参考文献
Rutherford, A. (2003). B F Skinner’s technology of behavior in American life: From consumer culture to counterculture.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39, 1–23. https://doi.org/10.1002/jhbs.10090
Benjamin, L. T. (1988). A History of Teaching Machines. American Psychologist.
Pressey, S. L. (1962). Basic unresolved teaching‐machine problems. Theory Into Practice, 1(1), 30–37. https://doi.org/10.1080/00405846209541773
Pressey, S. L. (1963). Teaching machine (and learning theory) crisi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47(1), 1–6. https://doi.org/10.1037/h0047740
Skinner, B. F. (1984). The Shame of American Educa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